数据共享的中国方案—科学数据银行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为许多以往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之上,科学出版界的新潮流令人眼花缭乱。大部分时候国内的专家学者都是在学习跟随。然而最近,“科学数据银行”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方面走在了潮流前列,为“世界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方案”。

 

broken image

 

科学数据银行是怎样的平台

 

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 Data Bank,简称 ScienceDB)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自主研发,于2015年上线服务。ScienceDB致力于打造一套国际化的科学数据长期共享与出版公共通用基础设施。面向国际学术界、学术期刊出版商等提供数据出版和获取服务。出版符合主流数据标准的高质量科学数据,旨在促进科学数据的可发现性、可访问性、互操作性可重用性,提升科研数据成果的价值,服务高质量期刊建设,推动数据共享文化氛围生态在中国的培育及良性发展。

 

broken image

 

说到数据共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科学数据”的定义如下:“科学界公认的,对验证和重复研究结果而言是必须的,(研究过程中)实际留存的资料,无论这些资料是否对发表的文献起直接的支持作用。” 换言之,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产生的真实资料,由于篇幅等方面的限制并不能全部在发表的文献中展现。而“数据共享”就是将这些资料存放在某个平台,使得学者、学术机构,乃至公众能有机会获取这些资料。

ScienceDB面向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不限制提交数据涉及的学科范围和研究方向,不限制数据大小和数据文件格式。ScienceDB主要接收和开放共享的数据类型包括:数据集,论文中的图表数据,报告幻灯片代码

broken image

 

科学数据银行的特点和优点

 

作为一部同时符合国际潮流和中国国情的数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银行有不少特点和优点,对于中国期刊来讲某些优点则更加明显

● 平台发布的数据都有DOI号,提供规范的引用格式,易于学者引用。● 现阶段平台对数据发布者和读者完全免费,但保留未来收费的权利。

● 平台和诸多国际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互认互通,如:被Springer Nature、CellPress、Elsevier、Willey等国际出版社推荐;Data Citation Index、Google Dataset Search、Mendeley Data等数据平台收录(提供搜索);与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

● 对于尚未正式发表的研究数据,可以设置一年的保护期,在此期间可以限制数据的访问用户(访问限制在作者及其研究团队、期刊编辑、审稿人、科研评价人员等)。

 

broken image

对于中国的期刊作者来说还有如下优点

● 平台和国内常用采编系统实现数据互通,便于国内期刊编辑审稿人的使用。

● 伦理道德、保密规定、地图规范、参考文献格式等全部执行国内规范,几乎不会出现法律和政策风险

● 平台具有官方背景,并承诺对数据永久保存,数据长期安全性好。

● 作为一部中国平台,对中国人来说沟通成本更低,易用性更好,中文处理能力更强。

 

broken image

 

未来展望

 

ScienceDB最初定位是支持《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期刊的论文关联数据出版,但最近两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存储了600多万份数据集,数据量约30万GB,访问量4600多万,下载量1700多万,可谓方兴未艾。我们期待其在未来还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更大的规模:规模对平台至关重要,尽管ScienceDB已经初见规模,但还尚显单薄。目前,中科院旗下许多期刊已经要求作者使用ScienceDB存储数据,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期刊推荐、使用该平台。

鲜明的特色:国际学术界常常注重研究项目的地理特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一环,一些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数据对外国学者来说很难直接获取。ScienceDB也许会成为国际学术界获取中国资料的首选之处。更不用说这里将有更为丰富和系统的中文资料,这将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的联通:大数据时代无疑已经来临。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其实很有科研价值,但一般的研究人员无力获取。如果在符合法律和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建立合作关系,这些数据通过ScienceDB开放(或有限开放)给相关科研人员使用;而相关研究成果又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指导实践。这样的话,平台将为促进科研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

 

broken image

 

面对科学出版日新月异的新思想、新模式、新平台,国内的期刊难免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或者仅仅是增加了一些有趣但暂时用处不大的小知识。然而,ScienceDB则把数据共享平台生生地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它骄傲地提醒着大家,中国与世界是休戚与共的整体,国际上的先进潮流迟早要传入中国。自立自强的中国人从来都是不甘人后的。因此,中国的期刊编辑部应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了解国际趋势,主动实践行业规范。在道德伦理、开放科学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那么,从现在开始鼓励作者进行数据共享,也许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了解更多行业信息,请扫码联系科置科学小秘书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