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To be or not to be?

 

前段时间,知网因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再一次被推到网络的风口浪尖上。早前也因日益增长的续订费导致高校难以承担高额费用而停用知网、未经作者允许擅自收录其论文以牟利、收取高昂的查重费用强制充值等问题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引发了不少争议。

broken image

 

作为信息中介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文献数字化服务平台,知网收录了海量论文、图书等多种学术资源,据公开数据,知网文献总量超过了2亿篇。知网对我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没有知网,多数人写论文只能借助于图书馆中的纸质文章、图书等资源,难以体验到电子文献带来的便捷性高效性

但知网凭借该优势,设法与多家期刊、高校签订独家协议,人为制造了他们与其他第三方学术文献平台合作的壁垒,也锁定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其中,核心期刊独家占有率高达90%以上

同时,伴随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读者获取信息和学术资源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不少期刊的纸质版用户订阅数量严重下滑,而数字化平台便愈发成为学术期刊、作者和读者所依赖的重要资源。

知识共享平台本应该是要保障作者的权益,同时使学术科研成果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促进知识的互享。但却通过低价收录高价出售来赚取高额利润,这会给学术知识传播与分享的畅通性带来一定影响,貌似也和建设“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初心背道而驰。

不过此次知网事件,也引起不少人对开放获取的讨论及关注。根据《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2002)的定义,开放获取即作者直接在互联网公开发表自己的科学成果,允许社会公众自由获取、复制、传播或其他任何合法目的的利用,但不得侵犯作者保留的权利。更多有关开放获取的相关内容详见:什么是开放获取(Open Access)?

事实上,国外很早就出现了龙头出版商垄断市场的情况,如Elsevier,Sage,Springer、Nature、Wiley等国际学术出版巨头,他们垄断了大量出版业务,控制了从期刊到学术数据库的全产业链。由此带来的逐渐高涨的订阅费用版权归属捆绑销售等问题让不少科研机构和学者苦不堪言,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开放获取(Open Access)也应运而生。

当前,针对开放获取的全球性活动主要有“OA2020”倡议“Plan S”计划等,这些活动的初衷都是为了促进学术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打破传统学术出版社的垄断地位,倡导开放免费自由,让知识成果惠及更多读者。


broken image

在数字化浪潮的大力推动下,选择OA出版能让学术成果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共享,继而显著提高文章被阅读和被引用的几率,由此获得了不少学者和期刊的青睐。Hindawi、SciencePG、Science Open等致力于开放获取的出版平台,也借此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那么OA出版的被接纳程度如何?在出版市场上的发展情况如何?通过了解OA论文发表和OA期刊的数量情况,我们可略知一二。

根据Dimensions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发表的OA论文总数为3,090,988篇,首次超过了传统订阅出版论文数量的2,994,320篇。


与此同时,有研究者对2001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SCIE与SSCI拥有的OA期刊数量进行了统计。

如下图所示,SCIE拥有的OA期刊数量从2001年的154本增至2020年的1481本,增长十分迅速;而SSCI类的OA期刊数量也从2001年的19本逐步增加至2020年的245本,整体也呈增长趋势。

broken image

 

由此可见,OA出版作为一种学术发表的新趋势,发展较为迅速,背后也可以反映出OA已受到越来越多科研者、期刊、出版商的关注和践行

近年来,我国在开放获取活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多家机构均陆续签署了0A2020意向倡议书,且中国学者在国外OA期刊上的论文投稿数量也在持续增长。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术期刊被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收录,主动拥抱开放获取出版。如下图,2008年至2021年,我国每年被DOAJ新收录的期刊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021年更是新收录了46本中国期刊。

broken image

了解更多有关开放获取数据库收录的信息,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科置科学小秘书。 

broken image